关于感恩关于未来
加入时间:2012-07-24 10:07:10 浏览
次
关于感恩关于未来
很久没有在日志上记录下什么了,2012的到来,让我浮躁的心似乎一下子沉淀了下来,愈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,明白感恩、平静于我的意义。而且我发现,心怀感恩宽容的心,很容易发现幸福的痕迹,很容易满足,很容易快乐。原来读过很多类似的生活感言,总觉得是浮华,不肯去信,直到发生在自己身上,去深深的体会这一切,谢谢生活,让我在31岁之前懂得了这一切,还不晚。
似乎标题与内容有点天马行空,这个话题是与儿子一次聊天中提及出来的,我告诉他,等宝长大了,就会离开妈妈自己去生活,妈妈会慢慢变老,甚至,死去。我看到儿子在听到这一番话时瞬间眼睛里的惊恐和不安,他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离开、老去和死亡,他觉得我会是一生一世的陪伴着他的。而那个时候,我突然为自己的解释感到后悔,因为我还没准备好如何回答他关于这个话题,他这么小的年龄无法接受。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,宝早上醒来一句话就问我,妈妈你会不会离开我啊?我都会紧紧的抱着宝贝,告诉他,妈妈要锻炼身体,健健康康的,陪着宝宝长长的过一生。每每在吃饭或者是游戏时,儿子总会不时的提醒我,妈妈,你要多吃好吃的,多锻炼,身体要棒棒的啊!这样小小的关爱,总让我内心涌动着温暖和感动,很内疚上次聊天对儿子带来的不安。
所以,后来,我仔细研究了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。在这方面,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·耐基的实验堪称经典。1948年,她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,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“死亡”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:
一阶段是3~5岁阶段,此时期的孩子认为“死亡”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,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的感觉,如爸爸去上班了,妈妈不在了。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,并没有完全消失。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,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。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,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。一般的情况下,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,你死掉一会儿,又醒来一会儿,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。
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~9岁阶段,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、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,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。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,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。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,他到哪里去了?他还能变成什么?他为什么要死?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,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,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。
第三阶段是在9~12岁阶段,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,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,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。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,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。人都会慢慢地变老、生病,最后走向死亡。研究表明,对于一些孩子而言,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,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。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,例如,有病时会主动要求吃药,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,配合父母主动治疗,也会尽自己所能,尽量躲避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。
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,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~12岁阶段的。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,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,必须非常谨慎小心。适当的做法是,生活里,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,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,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、气愤、流泪、内疚、反抗等情绪。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、流泪、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,父母尊重孩子对死、生意义的不同见解,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,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。
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,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,花草通常会在春天、夏天的时候生长,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,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,会有生长、茂盛及死亡等时期。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、恐怖的语句和神情,温和的语调、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“死亡”理智且平和的态度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,而非在死亡病态上。如此,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,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。
总之,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: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。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范例,可供家长参考
孩子:爸爸,妈妈,你们会死吗?
推荐产品